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

十八套之一


哥:

「『在美國這麼自由民主及講求效率的國家』,如果供求不對也會出問題的。Internet 的問題就是供不應求,試想台湾一省有多大,美一州有多大,單是芝加哥一地怎可和别地相比。」

「在此地,Internet 本來只要 $14.50 後來一家硬要 $26,結果就上漲到 $28 可奈何?這也是講求效率的。只好將就將就罷。」

價格,通常是決定於「成本」及「供需」,市場上有一定的機制, 我不大清楚,讓我感到有趣的是你拿台灣的小與芝加哥的大來做比較。

我對 Internet 一竅不通,還好有顧哥當後台,挖到了一點可以供吹牛的資料。

網際網路(Internet),又稱互聯網,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,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,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。

這種將電腦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「網路互聯」,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網際網路,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。

若單獨提起網際網路,一般都是網際網路或接入其中的某網路,有時將其簡稱為網或網路(the Net)。

2009 年底我曾在全美第一大城的紐約市小住三週,在朋友家,將從台北帶去的筆電,接上了他們家的網路線,開機速度和台北一樣的快,出現的畫面也和台北的一樣。

上封信所提到十八套劇本,這是其中之一:

1. 在台北買台桌電或筆電,開機上網並設定好上網的首頁。

2. 在台北買手寫板並安裝妥當。(如有舊的,回美後再裝,希望不出問題)

3. 在台北開妥 E-mail 帳户。

4. 在台北買齊所有要用的軟體。

這在台灣的 Internet 環境下接受養成教育的電腦,有如當年在台灣大學畢業後,坐船到美國去深造的你,在到美國後,雖進入美國的 Inernet,由於互聯的機制,聯接上的仍然是台灣的 Internet

這成本太大,可行性是零的劇本,註定只能當作是天方夜譚來看。 

    2013-05-11